中文版 | English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banner
学术
学术成果
本馆出版
学术   当前位置: 首页> 学术
金代佛教文化对磁州窑生产的影响
发表时间:【2019-11-01 06:21】 浏览次数:6113次

金代佛教文化对磁州窑生产的影响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磁州窑博物馆  张美芳  齐守明
        中国佛教由古印度传入中国,始于西汉时期,在长期传播发展过程中,它经历了无数磨难和考验,有分裂、有融合,有衰微、有兴盛,从而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,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主流之一。它对中国历朝历代的政治、经济、建筑、文学、绘画、音乐、舞蹈等领域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。
         金灭辽后,南进中原,占领了宋京汴梁及淮河以北地区,宋、辽的佛教文化对女真人影响重大。金王朝担心佛教的盛行会影响到金王朝的统治,曾在一段时间内限制佛教的发展。而佛教“诸恶莫作,众善奉行”、“放下屠刀,立地成佛”的宗旨有利于金王朝的统治,权衡利弊,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,笼络汉族大地主阶级,金王朝在科举、学校等制度上逐步汉化,对汉人信奉的佛教尤其尊崇。
        如金世宗(1161—1189年)在位期间,于燕京建大庆寿寺,曾赐沃田二十顷,钱二万贯;重建燕京昊天寺,赐田百顷,特许每年度僧十人;又修建香山寺,改名大永安寺,赐田二千亩,钱二万贯;他的生母贞懿太后出家后住东京,特为其创建清永禅寺,由内府给营建费三十万,寺成后更施田二百顷,钱百万,寺内僮仆多至四百余人,其富饶可想而知,对佛教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。
        金代佛教场所的兴建,金王朝对佛教的尊崇,上至皇亲国戚,达官贵人,下到贫民百姓,礼佛成为一种习俗。随着佛教的日益发展,建寺院所需的建筑构件、佛造像及礼佛用品的需求原来越大,对位于河北观台、彭城、临水等地的磁州窑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磁州窑工匠顺时应势,根据人们的喜好,生产了大量精美的礼佛器。 
一、建筑脊饰
(一)金代黄绿釉迦陵频伽脊饰

        这件黄绿釉迦陵频伽脊饰,高45.2厘米,胎质灰白坚硬,表面釉色有黑、绿、黄三彩。人首鸟身,腹部以上为人形,头挽发髻,面部丰满慈祥,两手合掌于胸前。腹部以下为鸟足,双腿连爪抓立于底座上。背后生双翅,羽翼丰满,尾巴向上翘起,造型非常优美,是典型的精美之作。
        它汇集了多种装饰手法,以雕刻为主,兼用刻、剔、绘、模印等技法,充分展示了磁州窑工匠的高超技艺和烧造水平,是金代建筑装饰中少有的珍品,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的不二见证。
佛教给这种“人首鸟”赐名迦陵频伽,并称为“极乐净土之鸟”“妙音鸟”。佛经故事传说,当年释迦牟尼在精舍修行,为弟子传经说法时,迦陵频伽飞来,环绕释迦牟尼身边,且歌且舞,其声美妙无比。听佛法时间久了,本身也顿悟成佛。  
(二)金代力士脊饰
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力士脊饰,均出土于观台窑址,他们或蹲或坐,上身袒露、下着短裙、赤足。裸露的上身和手臂显露出全身结实饱满的肌肉和硬朗的线条,体现出力量与阳刚的美。
        力士,是佛教引入中土的一个词语,《长阿含经》卷四称“力士”为“末罗”。有两种解释,一是指大力之男子;二是指一种大力的种族。佛教文献和造像中往往以力士为护法金刚,给人以威武雄壮之感,增添了佛教的震慑力和庄严性。
(三)金代摩羯脊饰
  
        摩羯脊饰高37厘米,素胎、质地粗而坚硬,造型为跃动的鱼,昂头怒目,口呲侈,遍体刻满鳞片,两侧生飞翅,尾高甩欲跃,两爪与腹底支柱成三角鼎立于筒瓦上,形象生动,栩栩如生。 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摩羯,俗名飞鱼。摩羯造像刚传入中国之时,基本保持了它威猛恐惧的原生态造型。北魏杨衒之《洛阳伽蓝记》卷五载:“至辛头大河,河西岸有如来作摩羯大鱼,从河而出。”但随后,中国人喜欢用自己的文化模式来解读摩羯——隋唐时摩羯的造像,除了卷起的长鼻子外,又被加上了“鱼”与“龙”的造型特征;到晚唐,摩羯造像已是长出龙角和双翼的形象,并被命名为“鱼龙”。辽金时期,中国摩羯造像中那个标志其来源的长鼻子也慢慢消失了,完全变成了中国版的龙头鲤鱼身的摩羯造型了。
(四)倒立狮脊饰
  
        倒立狮脊饰素胎,高33.5l厘米,胎质灰白坚硬,呈倒立式,方头,大嘴,两眼目视着前方,身躯竖立,两条前腿立在一块弧形的板瓦上,腹下有一支柱,后两腿腾空,尾巴卷物,神态自然,形象逼真。
         蹲狮脊饰(图九),高31厘米,胎质灰白坚硬。狮子头略向上仰,方头,短颈。双眼目视前方,鼻子上有一黑点,小耳,大嘴,左右各有一牙外露,蹲卧于一个圆柱体上,圆柱中空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 说起狮子,是中国文化史上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,中国境内没有狮子这种动物,但狮子的文化却源远流长、丰富多彩。这种产自异国他乡的动物为什么受到中国民众如此青睐呢?东汉时期,佛教开始盛行,而佛教又以狮子为灵兽。《佛说太子瑞应本起经》载:“佛初生时,有五百狮子从雪山来,待列门侧”;《景德传灯录》记载“释迦生时一手指天,一手指地……作狮子吼;天上地下,唯我独尊”;《大智度论·七》载:“佛为人中狮子,佛所坐处若床,若地,皆名狮子座”;又传文殊菩萨的坐骑就是狮子。狮子随佛教传入我国,被人们视为“猛”与“仁”结合在一起能驱魔辟邪护法的瑞兽。人们希望以狮子“百兽之王”的威猛吓阻四面八方的邪魔妖怪,这与其“天上地下,唯我独尊”的佛教圣兽意义是一致的。
(五)金代 三彩宝珠脊饰

        该脊饰高15.5厘米,呈火焰型,焰施黄釉,中托一绿釉宝珠,火焰顶有透气孔。一般“位于塔刹顶部,刹顶由仰月、宝珠或火焰宝珠等构件组成。”刹顶的三彩脊饰,光泽鲜艳,熠熠生辉,更为建筑物增添了几分壮丽和神秘。
        宝珠作为消灾、吉祥的象征,人们用它以祈求幸福平安、招财进宝,已成为传统习俗
二、礼佛用品
        佛教中礼佛是一门学问,通俗来说即佛教徒向佛像礼拜,采取的仪式就是烧香、拜佛、供养。磁州窑也生产了大量的日常礼佛用品,有佛龛、香炉、灯等各种器具。
(一)佛龛

        佛龛即供奉佛像的小阁子,造型源于建筑又精于建筑,通常为小型房舍,显得格外精巧。
        这件佛龛素胎,平顶出檐,檐下划忍冬纹和云头纹,门楣镂空雕菱形纹,前有门,门框前凸,两侧壁上部额墙划忍冬纹和云头纹,中部镂空,下部山墙划菱形开光,顶部有细线刻铭文“天德四年(公元1152年)五月五日杨家制”。
(二)行炉
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佛家认为“香为佛使”“香为信心之使”,焚香是佛事活动中必有的内容。佛家有一种修持为“经行”,即手捧香炉围着佛像绕行三圈、七圈或更多,谓之“行香”。最早的香炉为鹊尾炉,多为铜质或银质,也有少数为纯金制成,金属性的材质就决定了只有王公贵族或特殊人物才能使用。
        行炉为礼佛时焚香所用,因为这种香炉既可以放置在原地使用,也可以手持行走使用,故称为行炉。            
        在观台磁州窑遗址考古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的行炉,磁州窑的行炉就是佛事香炉中逐步演化来的一个造型。磁州窑从中下层民众需要出发,于北宋时期就创烧出了陶瓷质地的行炉,并借鉴金银器、青铜器的工艺手法,点彩、珍珠地、篦划花、缠枝花等各种技法灵活运用,使行炉的样式多种多样。
        到了金代,行炉的样式更加文雅、端庄,装饰技法也有所变化,红绿彩、白地黑花的技法非常盛行。
(四)香薰炉
这件香薰炉,素胎,口径20.6厘米,底径15.5厘米,高22厘米。炉为圆口、直腹,炉周壁镂空雕缠枝花卉纹,喇叭形足,足内空。
这件香薰炉,素胎,口径14.5厘米,高16.3厘米,底径12厘米,圆口,直腹,炉周壁镂空雕牡丹纹饰,喇叭形足,足内空。
(五)支架

这件支架,口径7.2厘米,底径3.5厘米,高9.5 厘米,素胎,直口,圆唇,短颈,平肩,肩部呈方形,四足四狮首,怒目,呲牙,狮首间有两朵卷云相连。

这件支架,口径  厘米,底径  厘米,高  厘米,直口,口沿下撇,短颈,六足,足间镂空雕刻。
(六)灯具

素胎莲花灯座,口径7厘米,底径10.3 厘米,高14厘米,胎质坚硬。灯圆唇、平沿、凹腹,为仰莲花瓣形托承接,下为覆莲喇叭形足,足内空。

素胎狮驮莲台灯,高16.9厘米狮呈站立状,身着披,背驮莲台灯,四足踏立于方形座上。

         佛教有宝伞、双鱼、宝瓶、莲花、白螺、如意、宝幢、金轮八种吉祥宝物,把莲花放在最崇高的位置。因为莲花它生长于污泥,绽开于水面,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深涵,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,四大皆空。佛教把圣花称为“莲花”,把佛国称为“莲界”,把袈裟称为“莲服”,佛像和佛经中介绍净土佛国中的圣贤,都是以莲花为座;或坐、或站,都在莲台之上,是代表著他们清净的法身,庄严的报身。可以说“莲花”就是“佛”的象征。
三、佛造像
        佛造像是古往今来人们虔诚供奉顶礼膜拜的法物,是佛教神界人物在现实中的化身。佛造像一般可分为四类:一是佛像,二是菩萨像,三是佛的弟子及罗汉像,四是八部护法像。磁州窑生产的佛造像,揉合了泥塑、石刻等艺术,特别是吸收了佛教艺术及石窟造像艺术的精髓,所以造型优美、技艺熟练。

素胎菩萨头,高9.8厘米,头戴花蔓冠,梳包髻,黑发,眉间开天眼,面目慈祥,高鼻,凤眼,面庞丰满圆润,容貌端庄秀美,神情慈爱详和。
(二)红绿彩佛造像
       红绿彩瓷是在高温烧成的白瓷或素胎器上以红、绿、黄等低温颜料彩绘,再入窑进行第二次低温烧彩而形成的彩绘瓷。绘制金彩者,则还要进行第三次彩烧,称之为“红绿彩加金彩”。还有先施黑彩,烧成后再做红绿彩彩绘的。
        磁州窑红绿彩技法形成于金代后期。红绿彩描红点绿,鲜艳夺目,彰显了礼佛人对佛的尊崇。
        这个时期,磁州窑的另一个窑场临水窑也大量生产佛教装饰用瓷。1972、1973年在临水的三工业遗址东北侧出土了一组佛教题材的组合像,分别为释迦牟尼、文殊、普贤、天王、供养人和弟子像各一件。这些红绿彩佛造像,造型富有神韵,色彩鲜艳, 释迦牟尼佛像还装饰有大面积金彩,反映了当时磁州窑工匠精湛的工艺水平。

释迦牟尼佛像,有佛像、仰莲台和六边形束腰须弥座上下两部分组成,通高61.5厘米,释迦牟尼佛像跏跌坐于仰莲台上,手施说法印,面相丰圆慈祥,头顶螺髻,内着僧祇支,斜披落叶,并用黑彩勾勒莲花花外周围以绿色彩为底衬;外披双领下垂袈裟大衣,袈裟上用黑彩勾勒牡丹,绿釉彩为底色。后身衣纹及花饰由黑色勾勒出形状,并满身施红彩。仰莲台有三层莲瓣,并用红、绿、黄三色相间施彩。六边形束腰须弥座,前三面均有彩绘图案,装饰精美。共有7层花纹,分别以白釉或黄、红、绿彩带间隔,下层用黄色宽带勾边。
      
红绿彩文殊菩萨像、红绿彩普贤菩萨像、红绿彩菩萨跪像俑、红绿彩供养人像         
四、生活用瓷
(一)茶具
礼佛的盛行,影响到了老百姓生活的各个方面,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,这在很多生活用瓷上都有体现。

       
         这件金代红绿彩小碗碗底书有“有客方沽酒,无僧不点茶”,它体现出了僧人及佛教与百姓的生活是多么的紧密。
        佛教认为,茶既能补充营养,提神生津,又性行平和,是修身养性的理想饮品。而寺庙又多隐于青山密林之中,环境优美,钟灵毓秀,正是饮茶的绝佳之地。对于戒荤戒酒的僧众,在晨钟暮鼓里诵经、念佛、打坐参禅,唯饮茶清心醒脑。由此出现了僧人嗜茶、寺必有茶、教必有茶、禅必有茶的风尚。
        除了茶碗之外,磁州窑还大量生产茶盏托。
  
(二)陈列用瓷

这件金代黄绿釉须弥座象耳瓶,口径8厘米,高24.3厘米,瓶通体施绿釉,方口,平沿,颈部两侧有象鼻耳,瓶腹部四面开光内模印花卉,瓶身立于黄釉须弥四方座上。
五、模具
佛教的盛行,礼佛用品需用量大增,为了满足市场需要,磁州窑工匠精心制作各种模具,进行批量生产,提高生产量。
  
菩萨头母范    高14.5厘米,菩萨头模范(图三十五),高16.7厘米,都是头梳包髻,戴花蔓冠或莲花高冠,高鼻,柳眉凤眼,面庞丰满圆润,容貌端庄秀美,神情慈爱详和。它们线条流畅、造型规整、制作精细,反映出工匠们高超的技艺。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模具的出现,提高了磁州窑产品的批量生产。
        总的来说,金王朝对佛教的尊崇, 佛教场所的兴建,礼佛成为一种习俗化,建寺院所需的建筑构件、佛造像及礼佛用品的需求量越来越大,对位于河北观台、彭城、临水等地的磁州窑场产生了极大的影响,使瓷器成为宗教的一种载体,也使瓷器的造型与装饰性更加突出,为磁州窑的发展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。

上一篇:已经没有了
下一篇:观台窑址金代佛教装饰用瓷考
 
关闭窗口】 ↑回到顶部 
 
返回顶部 | 博物馆简介 | 最新动态 | 下载中心 | 留言中心
Copyright © 2021 磁州窑博物馆 冀ICP备19004276号-1  
地址:河北省磁县城内磁州路中段路北  
电话:0310-2312591   邮箱:zgczybwg@126.com  
扫描微信二维码,关注我们。获得最新的展览资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