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文版 | English | 设为首页 | 加入收藏
banner
学术
学术成果
本馆出版
学术   当前位置: 首页> 学术
磁州窑瓷器上的鱼纹装饰 作者:齐守明
发表时间:【2023-07-15 10:40】 浏览次数:9593次

  说到鱼,我们就会想起在水里自由自在的游来游去,一副悠然自得的样子,小嘴一张一合,时不时吐着小气泡,可爱极了。

  在磁州窑瓷器的众多装饰中,不同时代的鱼纹有不同的特征,从宋金元时期起,经明清至今,千余年来,一直占据着一席之地。从古至今,鱼,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富庶、繁荣的象征,不仅仅是百姓餐桌上的美味佳肴,还体现着人们对生活的热爱,传达着对未来生活幸福美满、爱情幸福、前途似锦的憧憬。

  一、鱼寄托着百姓对生活的期望

         

   这方金代白地黑花鱼纹枕,鱼儿肥硕,背部墨黑墨黑的,像一副盔甲,船桨似的尾巴,微微摆动,一副悠然的模样。“江上往来人,但爱鲈鱼美。君看一叶舟,出没风波里”。 宋代范仲淹的一首《江上渔者》,道出了鱼的美味,渔民的辛酸。江上来来往往的人,都只知道鲈鱼的味美。可谁知道打渔人的辛苦呢?一叶小船在风浪里颠簸,飘摇不定,又能打捞到多少鱼呢?百姓的生活是很苦累的,鱼是渔民不可缺少的食物,也是百姓美食的象征。“鱼”同“余”谐音,百姓都希望自己未来的生活年年有“余”(鱼),幸福美满。

   二、鱼表达对爱情的向往

   

    这方金代绿釉鱼戏莲纹腰圆形枕,枕面翠绿新颖,莲花绽放,鱼戏莲中,好一副惬意快活的画面。“江南可采莲,莲叶何田田。鱼戏莲叶间,鱼戏莲叶东,鱼戏莲叶西,鱼戏莲叶南,鱼戏莲叶北。”出自汉代乐府古辞《江南》,是采莲时唱的一首情歌,采用对比、双关的手法,以“田田”喻“甜甜、甜蜜”,“莲”喻“恋”,暗喻在采莲过程中男女青年相互爱恋的心情,以鱼儿戏水于莲叶间,东西南北嬉戏游动,表达了恋人对自由恋爱的向往。诗中没有直接写你情我意,通过对莲叶和鱼儿的描绘,衬托出了爱情的浪漫,寄托着人们对美好感情的祝福。

    三、借鱼励志

    这方金代白地黑花划鱼纹八角形枕,此鱼乌黑金亮的鱼鳞紧凑有力,鱼口紧闭,眼睛目视前方,鱼鳍弛张,尾巴欲摆,一副跃然出水之象。恰如唐代张孝标中的《鲤鱼》:“眼似珍珠鳞似金,时时动浪出还沉。河中得上龙门去,不叹江湖岁月深。”诗人借鲤鱼跳龙门表达了自己豁达的胸怀和远大的抱负。

  “鲤鱼跃龙门”的传说,至今仍在流传,一代代想鱼跃成龙的有志之士,为这人中龙凤的愿望,不懈的坚持着自己的追求,成龙之后“海阔凭鱼跃,天高任鸟飞”,无垠的大海任凭你跳跃,无际的天空任凭你翱翔,正是这种情结,这种精神激励着整个民族前进,国家才有国富民强的希望。“鲤鱼”是人们锦绣前程的愿望和象征。

   四、垂钓图——儿时的嬉戏、青年时的娱乐、晚年时的壮志

   垂钓,是历代人们喜欢的一种运动。钓鱼爱好者中既有帝王将相,又有青年才俊,还有蓬头稚子,一幅幅垂钓的场景画面,给我们传递了不同的信息。鱼——包含这人们童年的嬉、中年的乐、晚年的未酬壮志。

   这方金代白地黑花童子钓鱼图,童子身着长衫,脑瓜子上留有一撮桃形发,手持钓竿,全神贯注,目视前方,紧盯水中,一条正欲咬饵的小鱼,引得另外两条小鱼过来争抢,童子对着即将上钩的小鱼是又惊又喜,时刻准备收杆。一副童子钓鱼的紧张心情跃然而出。

钓鱼也是古代名人和画家吟诗作画的又一爱好,因为钓鱼、爱鱼、懂鱼,所有留下许多著名诗词和画面,诗句简洁明了,描写惟妙惟肖,让人宛若身临其境。

  唐代胡令能的一首《小儿垂钓》,“蓬头稚子学垂纶,侧坐莓苔草映身。路人借问遥招手,怕得鱼惊不应人。”勾画出了另一幅童子钓鱼图,小孩对路人的问话远远的摆手,不是对路人问话不关心,而是情非得已,怕鱼儿听到声音,受惊逃走,描绘出了一个机智聪明,有韬略的小孩。

    这方元代“姜太公钓鱼图”长方形枕,开光两侧绘繁花,内侧一渔翁头戴斗笠,身披蓑衣,独卧江边,持杆垂钓。姜太公,字子牙,号飞熊,商代末年人。姜太公,家境贫寒,入赘她门,因不善经营,被妻子逐出家门,杀过猪,宰过牛,卖过饭,摆摊算卦占卜,前半生基本上是穷困漂泊,但他胸怀大志,勤苦学习,始终不倦地研究、探讨治国兴邦之道,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,为国效力。直到暮年,终于遇到了施展才华之机。

   姜太公72岁到渭滨钓鱼,用的鱼钩是直的,众人笑他傻,有了“姜太公钓鱼——直钩”的歇后语。殊不知姜太公钓的不是鱼,是将相王侯,他在等待时机,了却自己未酬的壮志雄心,“姜太公钓鱼——愿者上钩”成了流传千古的佳话。

   五、鱼子多福多,寓意生生不息

       

    这个明代白地褐彩鱼纹盘,鱼儿身态圆润饱满,形态自然,线条流畅,活泼生动,色彩艳丽,寓意吉庆有余(鱼)。

   对鱼的崇拜,始于古代,当时的人们择水而居,鱼是他们的实物和生活的保障,和他们的生活息息相关;另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到了繁殖期鱼子万千、繁殖能力强,在当时的社会,人们的寿命偏短,而大量繁衍是人类得以延续的重要方式,所以人们渴望人丁兴旺、多子多孙、生生不息,鱼也就成了多子多福美好愿望的载体。


   清代到民国至今,人们对鱼的喜爱一直钟爱有加。磁州窑以其多种多样的装饰题材和包罗万象的装饰内容,被广大民众所喜闻乐见,赢得了“民俗百科全书”、“民俗博物馆”的美誉。磁州窑装饰中的鱼纹体现了中国的人文价值观,它造型之优美,寓意之深刻,是中国图案美术中的珍品,也暗含了人一生的各个层面,在吉祥美满的同时又有所超越。

 

            




上一篇:浅议磁州窑瓷器上的“吉神”装饰
下一篇:金元磁州窑瓷枕花鸟装饰浅析 作者:张丽萍
 
关闭窗口】 ↑回到顶部 
 
返回顶部 | 博物馆简介 | 最新动态 | 下载中心 | 留言中心
Copyright © 2021 磁州窑博物馆 冀ICP备19004276号-1  
地址:河北省磁县城内磁州路中段路北  
电话:0310-2312591   邮箱:zgczybwg@126.com  
扫描微信二维码,关注我们。获得最新的展览资讯